第一章 俄共世界革命的戰略及其戰爭方式的演變

內容來源:卷九 專著

  隸屬章節:專著\蘇俄在中國\第三編 俄共「和平共存」的第一目標及其最後的構想

    以上各編,已將俄共與我們中國「和平共存」的經歷,作簡明的敘述,並對中國和世界的反共鬥爭的成敗得失,作扼要的檢討。本編再對俄共的戰爭思想,及其世界革命的戰略和戰爭方式,加以分析。我們從這三十年的經歷中,看清了莫斯科世界革命的戰略及其戰爭方式的改變,影響我們中國的局勢;而中國局勢的改變,對於莫斯科的戰略和戰爭方式,更有其決定的影響。所以我們先就此點,略為說明。

  第一節 從列寧到斯大林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240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我們要研究蘇俄戰略及其戰爭方式時,首先應該注意其俄國歷史上,對他們斯拉夫民族最深刻的一個傳統觀念,就是他們俄國有史以來,從沒有為其來自西方的敵人所征服,而卻被他東鄰的成吉斯汗後裔統治至二世紀以上(一二四一——一四八○年)。所以到了蘇俄時代,他對於東方這個歷史性的潛意識,乃就特別的濃厚而加以警戒,亦可以說,這是他布爾雪維克自列寧以來,對於東方赤化,比西方更為注重的原因之一。而且他今後第三次大戰的最後基地,亦建立在這亞洲心臟地區。故今日對於蘇俄問題,無論其為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種族、生活、習慣、歷史、地理;特別是軍事戰略各種學術研究時,這一個歷史因素,是決不能予以忽視的一點。

  一九一七年十月俄國政變,使布爾雪維克取得政權。列寧最初認為必須西方工業國的社會革命成功,而後俄國蘇維埃政權纔可鞏固。所以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○年之間,他屢次準備以武力援助德國共黨的暴動及匈牙利革命,都沒有成功。後來他派遣軍隊侵入波蘭,又招致悲慘的失敗,於是列寧對世界革命政策,乃轉向東方,而且更加積極的急進。

  遠在一九一三年,即中國的辛亥革命成功之後,列寧綜結馬克斯死後的世界革命運動的發展,說道:「在亞洲開闢了一個極偉大的世界風暴的新來源。……我們現在正處在這些風暴和他們反過來影響歐洲的時代。」(注一)到了一九二○年八月,共產國際第二次大會中,列寧起草的決議,關於東方民族革命與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合作,說道:「與殖民地分離,及其國內的無產階級革命,將顛覆歐洲資本主義的體系。為使世界革命獲得其完全的成功,這兩種力量的合作是緊要的。」到了一九二三年三月,列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241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寧發表他最後的一篇文字,其中說道:「歸根到底,鬥爭的結局將取決於這個事實,即俄國、印度、中國等已成為世界人口的絕大多數,而正是這個世界人口的大多數,最近年來,也非常迅速的捲入下爭取自己的解放的鬥爭。」(注二)於是我們中國,在列寧這一急進的東方政策之下,乃成為其蘇俄第五縱隊——中共的滲透和顛覆的唯一對象。

  當時俄共世界革命戰略的目標,從西方轉移到東方的經過,最明確的說明,就是一九二六年二月,季諾維也夫對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特別會議的演說,其中說道:「最初我們對於中歐,也許過於重視,那就是我們屬望德國的時候。我們以為無產階級革命,在俄國之後,德國必將繼起。到了一九二五年共產國際全體會議,我們不能不注重英國,其時德國革命似較遼遠。現在有一個新的特出的重要因素出現了,就是中國的革命運動,打了許多驚奇的戰績。」(注三)季諾維也夫所指驚奇的戰績,自然就是我們國民革命當年的東征和北伐戰役。可是這個北伐戰役的勝利,不僅與他中共並無關係,而且他俄共始終是想要積極的阻止和破壞這個戰役的。

  斯大林取得了獨裁地位之後,對於列寧的戰爭方式,有兩點重要的改變。第一是列寧的對外政策是以蘇俄的力量支持各國共黨的「革命」;反之,斯大林的對外政策即是以各國共黨的「革命」,支持蘇俄的政權。為了蘇維埃政權乃至為了他個人的權力,雖犧牲其在某一國家的共黨,亦所不惜。中國的共黨,即曾經屢次做他蘇俄和斯大林個人權力之爭的犧牲品。(注四)

  第二是斯大林比列寧更著重東方。且自一九二八年以後,他對其國內實行五年計劃,對西方展開其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242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和平攻勢,而對中國則指使中共採取蘇維埃路線,企圖以武裝暴動,推翻國民政府。(注五)蘇俄西守東進的政策,可以說是在斯大林的手上形成和發展的。

  (注一)列寧全集第十八冊,第五四六頁。

  (注二)列寧的「寧可少些,但要好些」。

  (注三)德林「俄國在亞洲之興起」,第二○一頁引用。

  (注四)本書第一編第二章第十五節,第九三八至九四一頁;第三章第二節,第九四四頁至九四五頁。

  (注五)本書第一編第三章第二節,第九四四至九四五頁;第三節,第九四五至九四八頁;第四節,第九四八至九五○頁。

  第二節 斯大林的歷次轉變

  從列寧到斯大林指導下的共產國際和俄共,對於戰爭問題,常在其各種會議,加以分析,作成決議。一九二八年共產國際第六次大會所決定的共產國際綱領及其決議案,把世界上的戰爭分為三類,並對各種戰爭中,各國共黨的任務,有詳明的規定。

  (一)「帝國主義國家相互間的戰爭」,即蘇俄以外的列強之間的戰爭。蘇俄對於這種戰爭。不去參戰,同時各作戰國的共黨,應以反戰運動,轉變其戰爭為革命。

  (二)「反帝國主義的民族戰爭」,即歐洲列強在亞洲或其它各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,反抗列強的戰爭。各地共黨應支持這種反帝戰爭,再進而轉變其民族戰爭為階級戰爭。

  (三)「資本主義的反革命,對無產階級革命,及建設社會主義的國家的戰爭」,即蘇俄以外的國家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243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最近更新於 2014-08-27